时隔 8 年,上海在一线城市之中率先对 " 商改住 " 禁令作出调整,出台《关于推进商务楼宇更新提升的实施意见》,鼓励楼宇因地制宜拓展租赁住房等功能。
这一转变,直面当前商业楼宇市场高空置率的现实压力。数据显示,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中,甲级写字楼空置率均逼近或超过 20% 的警戒线,市场承压明显,同时,大城市的通勤难题也日益凸显。随着一线大批商业楼宇土地使用期限将至,改变迫在眉睫。
上海新政能否看作放开 " 商改住 "?它能否有效激活存量资产、缓解职住分离,并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新思路?值得持续关注与期待。
近期,上海出台了《关于推进商务楼宇更新提升的实施意见》,鼓励商务楼宇因地制宜地进行功能拓展,包括租赁住房、养老托育、文化体育以及科技创新等领域。
此政策一出,网络疯传 " 上海放开商改住 ",但没过几天政府网站和媒体又辟谣,表示商业改住宅系误读,新规实际是规定 " 符合一定条件的商务楼宇可改为租赁住房 "。
听起来很绕口,其实逻辑很简单:一方面,是要对商办楼宇单一功能作出扩展,住房只是包含在内的一种功能;另一个重点是,虽然允许商业用房兼容住房功能,但并不是要作为住房来买卖,而是租赁。
虽说是非常克制的一小步,政策导向已经相当明显,正如新华财经评价,此举意味着暂停 8 年之久的 " 商改住 " 在上海迎来了破冰时刻。
2017 年开始,各地重拳出击发布 " 商改住 " 禁令。
当时正值楼市高速扩张期。住房限购政策出台后,不少刚需消费者和投资客转向商业用房——因其不限购、单价低、地段优越,吸引大量个人资金涌入,导致市场秩序混乱、价格快速上涨。
数据显示,2016 年上海酒店式公寓共成交 42306 套,约占全市新建商品房总成交量的四分之一;北京则有 50% 至 60% 的商办项目直接售予个人。
商改住长期处于监管灰色地带,而这一轮政策彻底扭转了局面。2017 年初,珠海和天津仅从设计规范上限制酒店式公寓的审批;而北京 3 月出台的调控政策,则明确禁止商业用房改为居住用途,要求新建商办项目最小分割单元不得低于 500㎡,且只能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销售。
紧接着,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成都等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也相继出台最严 " 商改住 " 禁令。2019 年 8 月,厦门甚至要求在买卖合同中增加限制条款,进一步杜绝购买商铺用于居住的可能。
这些政策有效规范了商办市场秩序,但同时也加大了商办产品的库存压力。全国商业用房销售数据显示,新政实施后,相关销售额持续下滑。自 2018 年起,无论是商业营业用房还是办公楼,销售增长率始终处于负增长状态,销售额从 2018 年巅峰时期的 13000 亿元跌至 2024 年的 3208 亿元。
从历史的眼光来看,上海近期的新政,则可能标志着新阶段的开始——政策不再一刀切地禁止,转而鼓励功能优化,推动楼宇经济走向精细化、可持续的发展模式。
写字楼的高空置率是 " 商改住 " 政策出台的直接动因。
根据莱坊研究院发布的报告,截至 2024 年底,北京和广州的甲级写字楼市场平均空置率接近 20%,深圳和上海则超过 20%。
行业内普遍把甲级写字楼空置率 20% 作为分级红线,超过 20%,意味着供需失衡加剧,市场易陷入 " 高空置率 - 租金下跌 - 资产贬值 " 的恶性循环。
另一方面,打工人面临着住房难、租金贵、通勤远的难题," 商改住 " 则恰恰可以看作是破局之法。
数据显示,在超大城市工作居住的打工人近半数通勤距离在 5 公里以上,北京打工人 1 小时通勤占比近三成。
极端通勤让打工人把时间消耗在路上,不仅会压缩休息、陪伴家人和自我提升的时间,还会因为交通拥堵、换乘烦琐等问题产生焦虑情绪,由此造成的身心伤害和隐性社会问题不容忽视。
商业用房通常位于城市核心区域或交通便利之处,周边配套设施如商场、医院、公交地铁站点等一应俱全。" 商改住 " 后,不仅可以把闲置的空间利用起来,还可以让打工人实现职住平衡,提高居住体验。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》第十二条,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按下列用途确定:其中商业、旅游、娱乐用地为四十年。这意味着,商业用房的土地使用权最高年限为 40 年。
20 年是土地剩余使用年限的关键性指标。ICCRA 住房租赁产业研究院院长赵然曾公开表示,投资机构对商办类项目土地剩余年限有明确偏好:20 年为及格线,30 年为优秀线。
从年限上看,一方面,土地剩余使用年限小于 20 年的商业项目,市场流动性会显著下降。
另一方面部分商务楼宇启用时间久了,也会面临设施陈旧损坏,规划跟不上时代等问题。
" 商改住 "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一问题。
" 商改住 " 可以称得上是房地产去库存的创新之举。
近年来,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收缩。据国家统计局,2025 年 1-6 月份,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 46658 亿元,同比下降 11.2%,其中,住宅投资 35770 亿元,下降 10.4%。房屋新开工面积,更是暴跌 20%,房地产行业正经历从 " 规模扩张 " 向 " 低负债、轻资产 " 的转型阵痛。
在这种背景之下," 商改住 ",其实是城市发展逻辑的悄然转变。
" 商改住 " 政策的出台,不仅能有效缓解商办市场的高库存压力,也为政府和企业盘活存量商办资产提供了新思路;同时,一二线城市中具备地理位置优越、周边配套完善等特点的商改住产品,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核心区域的住宅供求矛盾。
" 商改住 " 政策本质是以空间功能重置来激活存量资产。去年以来,多个城市纷纷放宽了 " 商改住 " 政策,允许符合条件的项目把商业办公用房改成住宅。
值得注意的是,通常选择进行 " 商改住 " 的区域,多为开发成熟度较高的地段。此类区域普遍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、便捷的交通网络以及相对成熟的生活配套。在这些已具备良好条件的土地上释放住宅供给,能更高效地培育起新的居住群落,并提升区域的整体居住活力。
比如今年 7 月份,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 " 天际岭植物园片控规 G09-C013 地块规划修改批前公示 ",将该地块由商业用地调整为商住用地。调规后,住宅体量约 10 万平方米,按套均 140 平方米计算,预计将新增约 700 套住宅。
从地理位置上看,地块位于雨花区,紧邻万家丽快速路、湘府路高架及地铁 5 号线板塘冲站,交通便捷。周边有枫树山南屏锦源小学、泰禹小学等教育资源;自带商业,毗邻红星、喜盈门商圈,汇聚德思勤、G58 智趣 MALL、步步高星城天地等商业体。可以说是一站式满足了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。
这与 SOHO 模式如出一辙。
SOHO 模式下的商住一体化,是把居住与办公功能融合在同一空间的建筑形态与生活方式。它打破了传统住宅与写字楼的严格界限,为自由职业者、小型创业者或注重工作生活灵活性的群体提供了 " 楼下是工作室,楼上是家 " 的便利场景。
可以看作是 " 职住平衡 " 的理想化探索。
上海新政的推出,是在当前一些大城市写字楼空置率相对较高的背景下,盘活存量资产、优化空间资源配置的一种尝试,也是对 " 职住平衡 " 这一城市理想的积极探索。
当然,政策到落地不是一蹴而就,如何妥善处理商住混合可能带来的管理问题,如何确保建筑安全、消防安全等符合居住要求,以及如何获得周边社区的理解等问题都要考虑。
但这一步的迈出,无疑为构建更宜居、更有活力的城市提供了新的可能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